课程介绍:
这是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人工智能启蒙课程,共23节课,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课程从基础概念(AI、算法、模型)逐步深入到核心技术(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神经网络),包含实践环节(训练模型、编写神经网络、微调大模型)和社会议题(AI伦理、就业影响),培养全面的AI素养。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认知基础(1-6课)、技术原理(7-15课)、实践应用(16-22课)和未来思考(23课)
课程目录:
01.第一节课什么是AI?.mp4
02.第二节课机器是怎么学习的?.mp4
03.第三节课什么是算法?.mp4
04.第四节课什么是模型?.mp4
05.第五节课训练一个模型.mp4
06.第六节课什么是生成式AI.mp4
07.第七节课大语言模型的运作原理.mp4
08.第八节课什么是推理模型?.mp4
09.第九节课什么是Token?.mp4
10.第十节课什么是智能体?.mp4
11.第十一节课什么是具身智能?.mp4
12.第十二节课什么是对齐技术?.mp4
13.第十三节课什么是认知外包?.mp4
14.第十四节课AI会让人们失业吗?.mp4
15.第十五节课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mp4
16.第十六节课AI编程一句话生成网页应用.mp4
17.第十七节课神经网络——AI的大脑.mp4
18.第十八节课动手编写神经网络.mp4
19.第十九节课什么是Transformer?.mp4
20.第二十节课大模型是怎么训练出来的.mp4
21.第二十一节课实战:微调大模型.mp4
22.第二十二节课AI生图的原理——扩散大模型.mp4
23.第二十三节课什么是世界模型?.mp4
少儿AI人工智能课程:从基础概念逐步深入到核心技术 培养全面的AI素养
青少年为啥非得捣鼓AI这玩意儿不可
瞧瞧周围的世界,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或者那些聊天机器人,全都在用AI技术驱动着,孩子们天天接触这些高科技玩具,如果不搞清楚背后咋回事儿,将来可能就跟不上时代节奏了,这套课程专门给青少年量身定制,从最基础的AI定义讲起,一步步带他们走进这个神奇领域,每一节课都设计成问题形式,比如“机器是怎么学习的?”这种提问方式让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反而像解谜游戏一样有趣,孩子们通过探索这些问题,不仅能学到硬核知识,还能培养出批判性思维,这可是未来社会必备的技能。
课程结构拆开来看真够详细的
整个课程分了四个大块儿,头六节课属于认知基础模块,重点放在AI、算法和模型这些入门概念上,让学生们先打牢地基,别小看这些基础,它们可是理解更复杂东西的关键,接下来七到十五课进入技术原理部分,深挖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的内在工作机制,这部分内容挺烧脑的,但老师会用通俗例子解释清楚,比如Token在语言模型里扮演啥角色,或者推理模型如何帮AI做决策,课程目录里列得明明白白,像第七节课讲大语言模型运作原理,第九节课探讨Token是啥玩意儿,这种渐进式安排确保学生不晕头转向。
实践应用模块占十六到二十二课,这里才是真正动手的舞台,孩子们得亲自训练模型、编写神经网络代码,甚至微调大模型来完成任务,比方说第十六节课教用一句话生成网页应用,听起来超酷吧,十八节课动手编写神经网络,让学生体会AI大脑的构造过程,这种实操经验能把抽象理论变成活生生的技能,课程设计者真是费尽心思,加入了大量互动元素,避免纯理论讲解让学生打瞌睡,社会议题也没落下,十四节课讨论AI会不会抢走人类饭碗,这个话题总能引发热烈辩论。
动手玩AI才叫过瘾
光听老师讲理论多没劲啊,这套课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实践环节,青少年们能亲手捣鼓AI模型,比如在二十一课实战微调大模型,学着怎么优化它的表现,二十二课揭秘AI生图原理,用扩散模型生成图片,这种体验就像当个小科学家,实验过程中可能出错,但失败反而加深理解,神经网络单元特别受欢迎,十七课比喻它为AI的大脑,十八课则让学生从零开始搭建一个,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降低了入门门槛,孩子们不会觉得高不可攀,反而乐在其中。
未来思考模块虽然只有最后一课,但分量十足,二十三课探索世界模型的概念,结合前面学的社会议题如AI伦理,引导学生反思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课程体系强调全面素养,不只是教技术,还培养责任感,担心AI取代工作的问题在十四课专门讨论过,这种平衡设计确保学生不只成为技术高手,还能思考道德边界,青少年参与这类活动后,往往会对科技产生更深层的兴趣,甚至激发职业梦想。
AI伦理那点事儿不能忽略
技术再先进也得讲道德,课程里嵌入了对齐技术、认知外包这些社会性主题,十二课和十三课详细讲解这些概念,帮助学生理解AI如何与人类价值观对齐,或者认知外包怎么改变学习方式,十五课强调以人为中心的AI设计,提醒大家技术服务于人而非相反,这些内容穿插在技术教学中,避免课程变成纯工具培训,青少年通过辩论和案例分析,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讨论失业风险时,学生可能提出创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