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出打动人的银发经济创业项目推荐信
那天凌晨三点,咖啡凉透的第三杯,我撕掉了第七稿推荐信。对面投资人的眼神还在我脑子里打转——当我说到“适老化智能家居平台”时,他手指在桌上敲出的节奏,比广场舞神曲还让人心慌。**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再牛的项目,写不好推荐信等于白干。**
你肯定遇到过这种憋屈:明明社区老人助餐服务的数据漂亮得要命,写在纸上却像政府工作报告;或是智慧养老穿戴设备的专利证书攒了一抽屉,投资人翻两页就说“考虑考虑”。银发经济的金矿就在那儿,可你的推荐信偏偏递了把生锈的锄头。
---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栽在三大死穴里:
最要命的是堆砌专业术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多模态交互系统"...说人话!王阿姨只关心摔倒能不能自动报警;更糟的是一本正经报数据。"覆盖12个社区日均服务300人次"不如改成"李大爷现在能视频教孙子包饺子,因为送餐员每天顺便帮他连WIFI";最冤的是不谈钱。你说要解决老人孤独,人家问你怎么赚钱?你脸红着背诵社会价值——资本冷板凳早给你留好了位置。
去年我们帮失能老人设计防褥疮床垫,天使轮差点黄了。直到把推荐信重写成这样:"张护士每天要翻动刘奶奶8次,我们的传感器让她深夜少跑2趟病房——而这省下的半小时,正变成养老院每年37万的人力成本缩减"。数字后面跟着会呼吸的故事,支票才跟着来。
现在我写推荐信必做三件事:找小区门口下棋的大爷唠嗑(他们的抱怨都是产品痛点);把商业计划书砍掉一半篇幅(投资人注意力比金鱼还短);最后塞进个活生生的人(让陈阿婆的糖尿病食谱小程序在段子里蹦出来)。
给你的急救包收好:开篇用"75岁吴伯伯的智能药盒今早救了他一命"代替"项目背景";中间把技术参数变成"护工小刘因此少跑5栋楼";结尾甩句狠的:"您每投1块钱,就有0.8元省在120急救车上——这买卖比老年大学书法课还划算。"
那晚我盯着电脑屏幕直到天亮,突然想起第一次去养老院调研时,赵爷爷攥着我的手说:"孩子啊,你们做的这东西..."他顿了顿,"得让我这老骨头觉得活着还有点意思才行。"
现在我把那天的顿悟都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