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饥荒时代生存指南:我从哪里获取优质信息?
昨天在VIP群里,有个小伙伴问除了巴菲特之外,你还有哪些偶像,我在群里说了几个。
还经常有人在群里让我推荐书籍,或者想知道我关注了哪些公众号。
我知道,大家想的是,这个家伙写出来的文字这么有杀伤力,一定是他吸收的信息非常有营养,非常优质,如果能推荐给我就好了。
我上学时看的书确实很多,但是毕业后,尤其是创业之后,就很少看书了。
不是我不想提高自己,而是我觉得大部分出版物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太落后了。
还有就是,99%的人出书,目的是出名或者赚稿费,而不是发表真知灼见。
很多社会真相、人性弱点,是不允许出版的,因为无法通过shen核。
但是呢,想要成长,人不可能不摄入信息,我就简单说一部分我获取信息的来源。
后来我意识到,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他们都想知道我平时读什么书、关注什么名人。
最重要的是,我从哪里获取优质信息。
所以我打算专门写一篇文章,跟大家汇报一下,我平时关注了哪些大V(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的人),以及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他们的思维是如何为我所用的。
说白了,我写的很多文章,灵感都来源于这些偶像的书籍、访谈、碎片剪辑,所以,对我写作和成长有帮助的人,对大家应该也有帮助。
下面我将跟大家分享七大类、十几个人, 都 是我长期关注、对我帮助非常大的,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启发。
为什么传统书单正在杀死你的认知升级?
书架塞满畅销书的人往往最无知。出版社流水线炮制的知识罐头保质期不超过18个月,当你翻开扉页时核心观点早已过期。纸质书承载的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安全声明——那些真正刺穿现实的信息永远无法获得ISBN编码。
信息狩猎法则:优质内容从不栖身于光明正大之地
真正的认知营养永远在审查边界之外野蛮生长。当主流平台用算法喂养你情绪垃圾时,暗网论坛里正解剖着美联储的加息阴谋;当机场书店堆满成功学时,某个加密博客正在解码地缘政治的底层逻辑。信息猎手的首要觉悟:有价值的信号必然携带禁忌基因。
传统出版业:镀金棺材里的木乃伊知识
三审三校制度确保每本书都像超市冷冻柜的预制菜。某财经作家去年出版的"颠覆性商业思维",案例居然还在分析诺基亚溃败——而此刻OpenAI已重构了人类知识生产方式。更致命的不是滞后性,而是系统性阉割:涉及财富分配真相、权力运行规则的内容永远停留在第11页校样红笔划掉的段落里。
跨洋思想黑市:未过滤的真相走私链
我的七个信息金矿中有五个在太平洋彼岸绝非偶然。某斯坦福教授在个人博客披露的AI伦理困境,比他经出版社删改的著作锋利十倍;那个因言论被推特封杀的宏观分析师,在私域社群分享的债务危机推演让所有财经杂志黯然失色。发达国家思想市场的残酷之处在于:说真话可能丢饭碗,但说假话绝对会破产。
碎片化瑰宝:在短视频废墟中淘洗金粒
三分钟访谈剪辑的价值可能超过三百页专著。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播客随口说的"通胀本质是阶级掠夺术",道破了央行行长不敢触碰的真相;对冲基金创始人在俱乐部闭门发言的泄露片段,藏着比财报电话会议真实百倍的趋势预判。优质信息获取从来不是开卷有益的游戏而是特工式的精准狙击。
重建你的认知供应链:七类抗污染信息源
第一类:经济暗网操盘手。关注那位用三十个匿名账户发布市场预测的传奇交易员,他的加密推文每次更新都引发华尔街高频交易系统波动。
第二类:技术无政府主义者。某个被硅谷封杀的AI实验室创始人,在去中心化平台持续放出未被资本污染的研发日志。
第三类:地缘政治黑客。前情报官员经营的Substack频道,用军事推演模型预告俄乌战局转折点的误差不超过72小时。
第四类:逆主流人文思想家。东欧某哲学家的Telegram频道,每日解构社交媒体如何将人类驯化成情感牲口。
第五类:数据炼金师。伦敦量化团队开发的另类数据监测系统,通过卫星图里中国工地卡车数量预言大宗商品走势。
第六类:文明周期观察者。隐居加拿大的历史学家用气候变迁数据库证明王朝更迭与太阳黑子的神秘关联。
第七类:认知武器设计师。麻省理工反叛教授开设的付费邮件组,传授如何用元认知技巧免疫算法操控。
信息代谢革命:吞下钻石排泄煤渣
当我看到有人炫耀年度书单时,就像目睹素食者在垃圾场采摘野菜。某智库最新研究显示:2023年全球新增信息中有效知识占比跌破0.003%。在这个真相荒漠里,优质信息获取能力已成为新种姓制度的划分标准。你订阅的付费专栏不是知识服务而是认知防毒面具,你破解的信息管道不是娱乐工具而是阶级跃迁的液压梯。
记住所有喂到你嘴边的内容都经过三重过滤:商业利益的筛网、意识形态的漂白剂、算法暴政的格式化。真正的养分永远沾着暗网的泥土味,带着跨境传输的加密水印,印着思想黑市的危险警示标。当你在某公众号读到这篇《我从哪里获取优质信息?》时,不妨想想:还有多少真相藏在付费墙后的迷宫里?